善良的樵夫与山中老翁:一碗粥的报恩奇缘
在云雾缭绕的青峰山下,有个叫赵大山的樵夫。他每日清晨背着柴刀上山,傍晚扛着柴火下山,日子虽清贫却乐得自在。村里人都知道,这汉子有副难得的热心肠——见着受伤的野兔会包扎,遇着迷路的孩童必送回,连山道上的碎石都要踢开才安心。
这年寒冬来得格外早,腊月里就飘起了鹅毛雪。赵大山踩着齐膝深的积雪上山时,忽然听见岩石后传来微弱的咳嗽声。拨开枯藤一看,竟有位白发老翁蜷缩在石缝里,青布棉袄上结着冰碴子,怀里半块冻硬的馍馍还留着牙印。
'老伯快随我下山!'赵大山二话不说脱下羊皮袄裹住老人。背起人时才发觉轻得像捆枯柴,脖颈后却有温热的液体滴落——原是老人淌着泪在念叨:'三年了...头回有人停下...'
茅草屋里,赵大山把最后半袋小米熬成稠粥。老人捧着碗的手抖得厉害,忽然从怀里掏出颗核桃大的褐籽:'后生,把这埋在南窗下罢。'当夜风雪咆哮,老人却在炕上睡得香甜,鼾声像段老山歌。
开春时,南窗下蹿出株嫩苗。赵大山没当回事,照例每日上山砍柴。谁知这苗见风就长,立夏时竟结出十几个金灿灿的葫芦。这天村里货郎路过,惊得扁担都掉在地上:'这...这可是百年难遇的药葫芦啊!'
更奇的是,每个葫芦剖开都藏着张药方。有治小儿惊风的,有医妇人血亏的,笔迹竟与赵大山雪夜救回的老人一模一样。消息传开,连县城药铺掌柜都赶着骡车来求购。
秋收那天,赵大山用卖葫芦的钱给村里修了座风雨亭。有位游方道士在亭柱上发现首刻诗:'雪中一粒粟,春满青峰山'。大伙这才恍然大悟——那白发老翁,原是三十年前进山采药失踪的老神医!
如今青峰山的药葫芦成了四方求的宝贝,但樵夫仍保持着老习惯:上山总要多带个馍馍,腰间永远挂着装酒的葫芦。村里孩子都知道,若是在山道遇见白发老翁,要学赵大叔那样说句:'老人家,喝口热酒再赶路吧!'
后来有人看见,暴雪封山时总有两个身影结伴砍柴。高的那个踏实稳重,矮的那个步履轻盈,雪地上留下的脚印,一深一浅,像串永不分离的纽扣。
这故事在青峰山传了十二代。说来也怪,但凡模仿赵大山善举的,总会意外发现悬崖边的珍稀草药,或是暴雨前恰巧找到避雨山洞。老人们说,那是山里的'谢礼',就像当年老神医的药葫芦,善良终会结成金果。
最近有个地质队在深山发现处石屋遗址,墙上的炭笔字依稀可辨:'善心是药引,慈悲是方舟'。带队的老教授捧着碎瓦片喃喃自语:'原来县志里记载的悬壶济世真有其人...'
如今青峰山游客渐多,但山民们仍保持着老传统:风雪天要在檐下挂盏灯,柴房永远备着干柴。或许某个寒冷的傍晚,又会有人遇见那位笑呵呵的白发老翁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