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良的货郎与山中狐仙:一担货物换来的奇缘
在皖南群山的褶皱里,藏着个叫云雾村的地方。村里人总爱讲起货郎张守义的故事,说那是个连狐仙都敬他三分的善心人。
那是光绪二十三年的寒冬,张守义挑着货担走三十里山路去青溪镇。货担两头吊着针头线脑、粗盐红糖,最值钱的要数那包镇上老爷预定的龙井茶。行至老鸦岭时,忽听得雪窝子里传来幼兽呜咽声——竟是只前爪被捕兽夹咬住的赤狐!
'作孽哟!'张守义蹲下身,那狐狸琥珀色的眼睛蓄着泪,竟像人般朝他作揖。货郎二话不说拆了货担绳索,又掏出给老母亲买的金疮药。雪地里折腾半个时辰,总算救下这团火红的小生命。临别时狐狸三回头,消失在苍茫暮色中。
七日后张守义返程,在山神庙避雨时遇见个红衣老者。老人从褡裢里摸出块温润的黄玉:'恩公且收着,往后夜里行路握着它,自有光亮。'货郎推辞不过,刚接过玉石,忽闻庙外传来熟悉的呜咽声——哪还有老者踪影?唯有门槛上几个湿漉漉的梅花爪印。
这年腊月,货郎夜归时总见团暖光在前引路。来年开春他救狐狸的事传开,猎户们竟纷纷拆了山里的兽夹。后来有走山人看见,老鸦岭的狐狸洞前常堆着野果山货,张家的柴房总莫名其妙多出捆干柴。
最奇的是民国三年大旱,方圆百里颗粒无收,唯独云雾村后山的野柿子树硕果累累。村里老人说,看见只缺了半只耳朵的老狐狸,带着群小狐狸在崖畔上朝张家院子叩拜呢。
如今货郎的曾孙还住在村里,那块黄玉成了传家宝。有民俗学者考证,光绪年间青溪镇志里确实记载过'商贩张氏因善行受野狐报恩'的轶事。村口立着的'护生碑'上,狐狸爪印与人类掌印并列,默默讲述着这段跨越物种的温情。
(注:故事融合了皖南山区狐崇拜民俗、清末货郎职业特点及真实存在的'护生碑'传统,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》中对民间文学真实性的界定)